logo 当前位置: 企业讯闻网 呼和浩特昭君墓之行

呼和浩特昭君墓之行

时间:2016-06-20 09:05未知 我要投搞

       王昭君因其自愿和亲一事,受到历代人的敬仰,历代有不少诗人为其谱写诗歌,赞美其心怀国家的胸襟!

  一路西行一直有王昭君的传说伴随:青海的日月山和倒淌河,西藏的寺庙和地形,而从银川到呼和浩特,我只想参观两个地方,一个是大赖召,看下蒙古寺庙是什么样貌,再就是参观呼和浩特市郊区的王昭君墓,也就是传说中的青冢。从恒宾内蒙古旅行社上查阅了一些景点信息,因为回程的车票已经买好了,我在呼和浩特市只有不到5个小时的时间,下车后一打听,青冢离呼和浩特市要几十公里,于是另一个景点只能放弃。为了能够让青冢之行成行又不误了车,中途第一次打了黑车。虽然景区还有些项目没参观,但拜谒了昭君墓,登上了青冢之顶,此行也算圆满。

 
       凌晨一点从银川出发。
  在火车上一觉醒来,发现周围人皆面鼓,眼小,脸大,膀阔腰圆,马上意识到已经到大蒙古地界了。窗外正是黎明。
  第一次遇到难看的山,火车走了几个小时,这绵延的山一直相伴。不长树木,形状显得委琐。而且你想象一下火车跑得那么快,几个小时一直跟着,回到家想查查叫什么名,一直没查到。
  停车看到对面的车。
下车后把背包寄存到车站附近。寄存时就发现,呼和浩特市的物价明显比银川要贵多了,后来发现果然吃的喝的也都贵。
  先是坐公交到这个地方。内蒙古农业大学对面,要在这里倒下一趟公交,但怕来不及在这里和人拼车打了个黑车。直达景区。
  昭君墓,又称“青冢”,蒙古语称 “特木尔乌尔虎" ,意为“铁垒”,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。座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,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,是由汉代人工积土,夯筑而成。墓体状如覆斗,高达33米,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,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,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,旅游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,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       昭君墓最早记载,见于盛唐时的李白、杜甫等人的诗中,如李白的“死留青冢使人嗟”杜甫的“独留青冢向黄昏”等,可见昭君墓当时不仅早已存在,而且远近闻名。稍晚于李、杜、白三人的唐代史学家杜估的其所着的《通典》一书卷179《州郡》中明确记载了呼市青冢的存在。为后历代史书都有记载。
  青冢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:北地草皆白,惟独昭君墓上草青,故名青冢。冢指高大陵墓,这青冢便是个别致的专用词。昭君墓,一说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。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,马背上塑的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。一说在晋西北与内蒙接壤的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。

 
       远远望去那个有着亭子的山包便是青冢了。
  解放后,青冢历经多次修缮。1964年,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如今的昭君坟,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。南北长300米,东西 宽162米,墓高33米,占地约73亩。走到墓前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.95米,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。
  再往北行,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,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诗作《谒昭君墓》:“昭君自有千秋在,胡汉和亲识见高。词客各抒胸臆懑,舞文弄墨总徒劳。”
摘自恒宾国旅